

汪穩(wěn)生
據(jù)《婺源縣地名志》記載:新嶺古道是在紫陽鎮(zhèn)高砂村北部,黃荊尖東側(cè),長4華里,寬1.5米,青石砌成,清道光(1821—1850)間修筑,為思口大坑村—紫陽鎮(zhèn)湖坑村塢頭,原為黃土路,后用青石板鋪筑為新嶺。嶺頭黃荊類為高砂、思口與武口茶場之界山,以叢生黃荊得名,面積約4平方公里,主峰海拔507.4米,植被有喬木和灌木叢,上有洞亭,亭上石匾有字“如心亭”。
夏末秋初,我研究會一行四人前往湖坑村塢頭,開始登山。說實在話,塢頭那段路真是不好走,雜草叢生,幾乎掩蔽了原路,還有淺淺的流水。第一環(huán)節(jié),走了錯道,無路后返回再找上山的路,耽誤了點時間。由于本人事前探過路,有點記性,很快步入正道行走,路也平穩(wěn)干凈了些,沒有了茅草灌木叢,直達山頂方向。
走了一段山中彎彎繞繞的土路,有溪澗,有小石橋,路旁的石塊,還有茂密的林木。走過一個山梁,又到了另外一座山底下,路況越來越好,青石板路完好,夠?qū)挘閸缦蛏现鸩教Ц撸_下越來越吃勁,全身濕透。小俞和小滕年輕點,走到了前面,我在后面,原因是要拍照片,取點資料,好不容易走一趟,很是辛苦。
古道不是很難走,一步一階,腳步也穩(wěn)健,就是樹葉太多,青石階上都是,不時有爛樹枝橫在道上。不多久就看到了一座沒有了屋頂?shù)氖ぷ樱闹芏际鞘瘔K壘成的,亭邊一株樹木都很粗了,石亭年數(shù)久遠,恐是沒人維修之故頂棚才倒塌的。
此洞亭兩面都有石額,上寫“如心亭”,“如心亭”左右都有刻字,左邊刻記:“知婺源縣事 安宜張振鋆重造”,右邊刻:“光緒壬寅年春月立”。查民國《婺源縣志》卷十三·縣職,載:“張振鋆,字筱珊,江蘇揚州,恩貢生,二十七年任,有苛征病,民事后在任病故。”“安宜”二字我查了很久,起先我以為是一個光緒年知縣的名字,但是怎么查都沒有這個知縣的名字,后來,我把石刻不怎么清楚的字與縣志對比,查到了光緒二十七年婺源知縣張振鋆,把他的籍貫一查,原來他是江蘇省揚州市寶應(yīng)縣下轄安宜鎮(zhèn)人。這就對了,安宜就是張知縣老家,石額上精確到了他的老家鎮(zhèn)一級。
拍完照,大家停留了一下,想找找還有什么古跡石碑之類,聽說有的,卻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只得返回。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,感覺返程下山還是要快些,我將相機放入包里,一路從山道往下走,輕松下陣。可能是昨晚下過雨,因石階滑,同行中有人摔了兩跤。好在沒大礙,安全返回,結(jié)束了一次有意義的古道探訪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