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本報記者 吳淑蘭 文/圖
婺源篁嶺的深秋,幾縷炊煙從檐角裊裊升起,淡得像化在晨光里的紗,帶著柴火溫吞的香氣,緩緩漫過凝霜的馬頭墻,為清冷的秋晨添上一筆柔軟的暖意。村口那棵老柿樹,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素白。
那棵柿樹,無疑是秋日篁嶺最動人的身影。虬枝勁骨安靜地伸向天空,每一根枝梢都綴滿沉甸甸的果實(shí)。霜凝在柿子上,像為紅燈籠蒙了一層半透的輕綃。風(fēng)來時,枝影輕搖,帶霜的果實(shí)微微相碰,仿佛在低語著屬于秋天的秘密。
往村里走,秋意愈發(fā)濃郁。曬秋的竹匾里早已鋪開斑斕的色彩:一串串辣椒染霜如裹冰衣,金黃的玉米粒間凝結(jié)著細(xì)碎的銀光,像是把月光也收進(jìn)了穗中。白墻黛瓦的民居靜靜佇立,黃葉飄落于青石板上,霜痕點(diǎn)染,讓每一片葉子都成了一頁被秋露浸透的信箋。
日頭漸高時,柿子上的霜露漸消,果色愈發(fā)鮮潤明亮;山間的霧靄散盡,烏桕緋紅、楓葉金黃、松柏蒼翠,層層疊疊映著徽派的素凈民居。
原來,篁嶺的霜降從來不是秋天的句點(diǎn),而是為這一季的豐饒落下一枚溫柔的印記。霜落之后,柿子更甜,秋色愈沉,古村的輪廓愈發(fā)清晰。風(fēng)里滿載著歲月的靜好,既是豐收的余韻,也是冬來之前,最從容的等待。